首页

踩到射视频

时间:2025-05-22 23:46:41 作者:一习话丨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” 浏览量:86526

 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电 题:中国为什么要研发建造重型破冰船?

 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

 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。40年来,中国极地考察装备不断更新升级。中国“船舶设计大师”、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首席专家吴刚日前在接受中新社“东西问”采访时透露,在可预见的未来,中国有望攻克重型破冰船自主设计和建造技术。中国新一代重型破冰船在极地考察中在时空领域将有重大突破。

  1984年11月20日,中国首支南极考察队乘坐“向阳红10”号船和“J121”船,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。“中国首航南极的‘向阳红10’号和‘J121’打捞船都是第七〇八研究所设计的”,吴刚说,这两艘船同时进入南极,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,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一件事情。自此,中国在南极事务上,有了发言权。

  中国现有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如何?

  国际海事组织将破冰船按照破冰能力从PC1到PC7分成7个等级,PC1级破冰能力最强,PC7级破冰能力最弱。

  中国现有4艘科考破冰船。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“雪龙”号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后,由七〇八研究所按照中国需求设计改造而成,“雪龙”号能以0.5节航速连续冲破1.1米厚的冰层(含0.2米雪)。2009年6月,国务院专题会议批准立项建新一代破冰船,2010年2月,第七〇八研究所被确定为“雪龙2”号项目技术支撑单位。2019年7月11日,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“雪龙2”号正式交付,“雪龙2”号能在极地1.5米冰加0.2米雪的极地环境中以2-3节的航速连续破冰航行。

  吴刚指出,“雪龙2”项目的实施对中国业界在极地船舶的设计、建造、规范应用和完善,以及极地规则在国内的有效实施方面,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。

  今年6月,由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研发设计的“极地”号破冰调查船在广州交付。吴刚介绍,“极地”号冰区加强等级为PC6。“雪龙”号和“极地”号属于轻型破冰船,“雪龙2”号的破冰能力是PC3,是中型里的最高等级。

图为7月3日,“极地”号破冰调查船靠泊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奥帆中心码头。(无人机照片) 中新社发 张进刚 摄

  为什么要研制开发重型破冰船?

  “极地考察,船舶先行。”吴刚说,到达极地首先要克服的是一片冰封海洋,无论是北极考察还是要到达南极内陆都必须经过冰海。

  2021年3月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明确提出,在极地探测领域,开展极地立体观监测平台和重型破冰船研制等科技前沿领域攻关,开展雪龙探极二期建设。

  吴刚说,目前中国已经具备轻型和中型破冰船的设计、建造能力,现在面临的技术挑战就是重型级别的破冰船,设计、建造重型破冰船属于破冰船技术的“金字塔塔尖”,这也是未来需要前进的方向。

  目前全球在役的极地破冰船主要集中在俄罗斯、美国、加拿大、芬兰、瑞典、丹麦等国。其中,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且能够建造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,目前共拥有七艘核动力破冰船,还有一个小型的极地漂浮站,因为俄罗斯有开辟北极航道的天然需求。

  吴刚表示,据了解,目前美国、加拿大联合芬兰准备在未来十年建造70艘至90艘极地破冰船。在破冰船设计和技术上,与许多环北极国家相比,我们还有很艰巨的一段路要走,这也是未来中国极地考察装备建设面临的挑战。

  新一代重型破冰船什么样?

  中国新一代重型破冰船什么样?“新一代重型破冰船将完全由中国自主研发设计、建造。”吴刚透露,目前正在做相关技术储备和积累。

  吴刚说,新一代重型破冰船,简单描述就是以前在某个时间段航行到不了的地方,未来新破冰船可以抵达。也就是说,新一代重型破冰船在南北极考察中,在时空领域将有重大突破:在时间上,不仅是在夏季,而是全年能进行极地考察,这将是中国极地考察能力的重大突破;在空间上,可以达到以前船舶无法抵达的区域开展长周期科考。

  《中国的北极政策》白皮书说,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。“这在实际行动中需要考察装备的支撑,未来中国在北极国际合作,以及重大装备在北极长期驻留的能力建设等方面将有重大突破。”吴刚说。

  吴刚说,重型级别的破冰船设计研发,需要解决低温环境、防寒设计,以及结构材料、通信导航等关键问题,还有很艰巨的一段路要走。未来更新的技术将应用到破冰船上,将考虑有人和无人设备,动力更加强劲,低温防寒能力更强,更加绿色环保安全、更加人性化。

  极地装备:将从单船向船队建设布局

  作为“雪龙2”号、中山大学新建科考船等多艘科考船总设计师,吴刚提出,结合个人的工作理解,未来中国极地装备的发展思路,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
  一是研发不同船型,支撑中国破冰船“轻-中-重”体系化发展思路,也就是说轻型、中型、重型破冰船都需要布局,中国极地考察将从单船向船队建设布局,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。

  二是构建国产多栖无人装备平台,实现“空-天-冰-海-潜”一体化科考模式。吴刚说,对单个装备来说,设计再好,效能提升的空间也是有限的,最大的挑战是提高装备之间的效能,以及立体观测网一体化的建设,这些工作是未来的重点。

  三是从“引进”“消化吸收”到“再创新”研发模式,为中国实现极地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贡献力量。极地重型破冰船的吊舱推进器,以及高速通信、精准导航和定位等工作,都需要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。

  吴刚说,“雪龙2”号破冰厚度为1.5米,未来重型破冰船的破冰厚度将升级到2.5米及以上。这一米之差需要解决包括动力、推进器、防寒、耐低温高强钢等诸多技术问题,还要解决外复合钢板、外板涂层,以及高精度导航、定位等一系列问题。

4月12日,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“雪龙2”号结束5天访港行程,返回上海基地补给,准备下一次极地考察。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

  “对研发设计来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”吴刚说,现在的破冰船可以夏季在北纬65度的东北航道航行,但一旦到达更高纬度,或是冬季在此驻留,船舶对气温、高纬度、动力可靠性等耐受能力的要求,都是一个质的变化。这个质的变化,需要国内各方力量精诚合作、久久为功。

  吴刚表示,相信不久的未来,依靠中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,极地装备和技术将明显获得突进。(完)

  受访者简介:

吴刚。受访者供图

  吴刚,中国“船舶设计大师”,“雪龙2”号总设计师,也是“科学”、“东方红3”“中山大学”等极地与海洋科学考察船副/总设计师,中国船舶集团首席专家、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首席专家。吴刚长期从事舰船总体设计研究工作,是国内新一代科考与破冰船设计的开拓者之一,为中国极地与海洋科学考察船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【编辑:叶攀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湖南新田“定制化”培养优秀教师 照亮农村孩子的五彩梦

这次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,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,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,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。

报告:我国网民规模达10.92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77.5%

近日,中国渤海首口超深井——渤中19-6凝析气田D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,日产油当量超1000立方米,标志着中国渤海超深层领域大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取得关键进展。

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

马塔雷拉在当晚演讲中对此表示欣喜。他说,两国青年在高校中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,进而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共鸣,是推动意中学术界交流的关键所在。“这不仅是学术探讨的契机,更是思想与发展共享的机会,是共同成长的钥匙。”(完)

亚运会拳击女子66公斤级决赛:杨柳击败泰国选手夺冠

3月9日电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9日表示,我们推进数字教育,就是期望推动教育均衡和能力提升,通过数字化来改变、改善、提高教育质量,促进教育公平,用一根根网线去消弭数字鸿沟,用一块块屏幕去链接不同的课堂。这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、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来说,要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发展数字教育就不是我们常说的选修课,而是必修课,它不仅有意义,而且确实有实效。

郑钦文带伤遗憾落败 止步中网女单四强

便民利企出入境管理若干政策措施,其中一条规定为参加“琴澳旅游团”的内地居民签发专门团队旅游签注,参团人员7日内可以“团进团出”方式经横琴口岸多次往返横琴和澳门。5月6日上午10点多,首支由16名人员组成的“琴澳旅游团”,从横琴口岸顺利出境前往澳门,开始为期3天2晚的琴澳跨境游旅程,其间将两次经横琴口岸往返琴澳两地。记者了解到,首发团团员主要来自广东、湖北、陕西、江西等地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